贵州茅台估值建模第一季第四集行业下行周期, 到底怎么办?

  • 2025-07-23 11:56:07
  • 927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库存周期。

当行业景气度不断提高,白酒价格不断上升,整个行业会遗留一个副作用:库存上行。

2010年至2012年,白酒价格不断攀升,从620元上涨到1500元,相应地,库存也从2-3个月,上涨至历史高点6个月。

这样的变动也能理解,一是“产”和“销”之间动态匹配的过程。随着价格上涨,生产者会倾向于大量建设新产能,而新产能建设需要周期,同时价格跨越某一阶梯后,消费者需求也会受影响,从而形成供需的剪刀差

回到本案,当时这一阶段,2010年正好是“十一五”产能规划最后一年,大部分工程项目转固投产,2011年又开始“十二五”的新增项目。

可见,价格上升的同时,茅台的产能建设也积极,加库存也很明显。

接下来的重点问题在于:一边是价格飙升,一边是库存上行,这种与供需关系不匹配的价格上涨,能持续多久?

于是,到了第二阶段(2012年至2014年):到了这一阶段,受“三公消费”影响,整个行业进入调整期,高端白酒遭到打压,行业整体增速出现下滑。

进入行业低谷期,经营逻辑从 “提价”转为“去库存”,也就是说,价格下行,积累的库存需要出清。

由此,白酒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

茅台,到底是怎么去库存的?

当时的掌门人袁仁国着手渠道改革,进行了两轮大规模招商。

第一轮招商(2013年)——对于现有市场“松绑”经销权,采取“特约经销商”吸引行业新经销商加盟。即:每年10月底之前打款,30吨为最低起点,出厂价为999元/瓶,约6500万元,就能成为茅台的特约经销商,一年后享受819元/瓶的出厂价。

这一策略推出,吸引大批经销商,其中就包括五粮液的最大经销商银基集团。

此外,其还发展海外经销商,数量达71家;建立32家自营公司,建立网上电商业务,加大转型力度

第二轮招商(2014年)——对于空白区域市场,适度调整经销标准,对系列酒(中端)加大了推广,以平衡茅台酒在这一阶段受到的政策打压。

将经营重点转向商务和个人消费,让“名酒”回归“民酒”,进一步加深产品的市场渗透率。

预知后续,且听下回分解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