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30亿赌局: 中国技术+美国工厂能否赢得IRA红利?
- 2025-07-21 06:45:28
- 527
在电动汽车转型的关键时刻,福特汽车在密歇根州马歇尔投下了一场价值35亿美元的豪赌:一座采用中国宁德时代(CATL)授权磷酸铁锂(LFP)技术的大型电池工厂正在拔地而起。这不仅是福特史上最大规模的专业电池厂投资,更是一场在技术路线、政策红利与地缘政治钢丝上行走的战略冒险。
面对电动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提升,福特将目光锁定在LFP技术上。相较于主流的三元锂电池(NCM),LFP电池在成本与寿命上具有显著优势:
借助CATL授权的LFP技术,福特密歇根工厂规划20GWh年产能,目标直击市场痛点——为下一代如F-150 Lightning等主力电动车型提供低成本、长寿命的电池解决方案,实现超过300英里续航的同时,大幅降低整车成本,抢占更广阔的亲民市场。
《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为福特赌局提供了诱人的潜在回报。法案规定美国本土生产的电池芯与电池包可分别享受每千瓦时35美元和10美元的税收抵免。按20GWh产能计算,该工厂每年最高可斩获9亿美元的巨额政策激励,足以显著改善项目经济性。
然而,这份红利并非唾手可得。项目核心争议在于其对中国技术的依赖——尽管工厂由福特100%独资建设运营,但其LFP技术源于中国巨头CATL的授权。国会曾对此类模式能否享受补贴激烈争论。目前的妥协方案虽保留了其资格,但未来政策风向的转变如同悬顶之剑。福特技术平台副总裁Lisa Drake的表态揭示了其应对策略:“即便失去抵免,公司仍会坚持建设计划”,彰显了福特押注LFP技术路线和本土制造能力的长期决心。
福特的密歇根赌局深嵌于复杂的地缘政治与供应链博弈之中:
“去中国化”压力下的“中国芯”:在北美供应链加速“去风险化”的浪潮下,福特选择CATL的LFP技术授权模式,成为在“技术合作”与“供应链安全”之间走钢丝的典型案例。项目强调“完全由福特独资建设”,设备进口“缴纳相应关税”,试图在满足IRA本土化要求的同时,绕开最敏感的所有权问题。
产能布局的双轨制:区别于福特在肯塔基和田纳西州与SK On合资生产NCM电池的路径,马歇尔工厂的独资LFP路线是其构建多元化、本土化电池供应体系的关键落子,旨在降低对单一技术或海外供应链的过度依赖。
政治与民意的平衡术:工厂选址于2024年大选中支持共和党的Calhoun County,被视为福特平衡就业、地区经济利益与潜在政治阻力的举措。主动邀请媒体参观,以透明姿态争取公众支持,亦是为应对未来政策不确定性铺设缓冲带。
福特的30亿赌局虽前景可期,但前路并非坦途:
政策变脸风险:IRA细则的调整、对中国技术关联度的审查趋严、甚至未来政府更迭导致的补贴政策转向,都可能瞬间抽走关键的9亿美元年度红利基石。
市场与成本压力:电动汽车市场增速波动、消费者对低价车型的需求强度、以及建设运营中潜在的成本超支,都将直接影响项目回报。
地缘政治博弈升级: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若进一步激化,可能导致技术授权受阻、关键设备进口困难或额外关税负担加重。
技术迭代的阴影:若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快速商业化,LFP的成本优势可能被削弱。
福特的电池赌桌上,一边是LFP技术带来的成本革命,另一边是IRA政策撒下的真金白银。 当来自中国的技术授权书在密歇根工厂的蓝图上签下名字,福特看似构建了一条连接技术红利与政策红利的完美链条。然而这条链条正被两股力量撕扯:国会山对“中国关联”日益尖锐的质询,以及全球电池技术迭代的倒计时声。福特高管“即便失去补贴也要坚持”的宣言,揭示了这场豪赌的本质——它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计算,成为车企在技术路线、国家意志与全球化逆流中寻找平衡点的战略试金石。
- 上一篇:洛杉矶
- 下一篇:台湾网红馆长天行程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