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增660%, 对美稀土出口怎么越来越多了? 中国稀土管制失灵了吗?

  • 2025-07-26 01:15:01
  • 375

前言:

“中国对美稀土出口一个月暴增660%!”

这个数字像一颗炸弹在国际贸易领域引爆,表面上看似乎是中国稀土管制政策的“大溃败”,但撕开这层表象,背后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博弈。

当美国汽车制造商因稀土断供被迫停产,当五角大楼紧急注资本土稀土企业却收效甚微,当欧盟对中国稀土磁体的反制清单被迫暂缓,中国在这场“稀土战争”中展现的,绝非简单的“管制失灵”,而是一套令人叹为观止的“收放艺术”。

从“断供危机”到“出口井喷”

2025年4月中国将钕、镝等稀土元素纳入出口限制清单后,全球供应链瞬间陷入恐慌。4-5月,中国对美稀土磁体出口量骤降至53吨,同比下降82%,如同一记重拳击中了美国制造业的软肋。

通用汽车、德国博世等巨头被迫暂停部分生产线,特斯拉Cybertruck和福特F-150 Lightning等电动车型的永磁电机组件供应几近中断,底特律三大车企的库存周转天数飙升至45天。

然而就在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将“稀土武器化”推向极致时,6月份的数据却让所有预测模型瞬间失效,中国对美稀土永磁体出口量飙升至352.8吨,较5月暴增660%,创下2024年10月以来单月新高。

这种“过山车式”的波动绝非市场自发行为,而是中美6月达成稀土贸易协议后的直接结果,协议中“优先处理存量订单”的条款,使得出口许可证发放效率提升至90%,积压的2000余吨订单在6月集中释放。

这种“先紧后松”的策略绝非偶然失误,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战术动作,中国稀土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的表态泄露了天机:“我们优先保障签署长期采购协议的客户,但对美出口仍严格控制在配额的60%以内。”这种“精准调控”既缓解了国际压力,又为后续谈判保留了充足筹码。

稀土牌背后的“芯片换资源”交易

当观察家们还在争论中国稀土政策的“反复无常”时,一项更宏大的地缘经济交易已浮出水面。

6月中美稀土协议达成的几乎同一时间,美国商务部宣布取消对英伟达H20 AI芯片和AMD部分AI芯片的对华出口限制,同时解禁的还有民用客机发动机和乙烷等关键技术产品。

这种“芯片换资源”的默契交换,揭示了当代大国博弈的新范式,关键矿产与技术封锁已成为相互钳制的“战略钳子”。

美国在这场博弈中显得格外被动,五角大楼虽向MP Materials注资4亿美元试图振兴本土稀土产业,但现实却颇为骨感:该公司的分离产能仅恢复至设计值的45%,磁材成品率不足60%。

更讽刺的是,美国电子垃圾回收企业提出的“从旧手机提取稀土”方案,实际成本高达380美元/公斤,是进口中国磁体的2.3倍。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的“收放自如”,建立在对全球稀土产业绝对掌控的基础上,数据显示中国占据全球稀土矿供应超过69%,中重稀土冶炼产能几乎形成垄断。

稀土管制的“精确制导”能力

稀土元素的军事价值赋予了这场贸易博弈特殊的战略色彩,从F-3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到“宙斯盾”舰的制导武器,从卫星通信设备到无人机导航系统,高性能稀土磁体都是不可或缺的“战力倍增器”。

中国在放松民用稀土出口的同时,对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稀土产品仍保持严格管控,这种“精确制导”式的管制策略,使得美国国防工业始终处于“供应焦虑”之中。

美国国防部的内部评估显示,其战略稀土储备仅够维持9个月用量,更令五角大楼夜不能寐的是技术代差,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纯度(99.999%)和晶界扩散技术上领先欧美5-8年。

MP Materials首席传播官的抱怨暴露了美国的无奈:“我们在稀土行业面对的是中国的重商主义,中国利用其对供应的控制和作为世界最大终端市场的地位来设定价格,以抑制投资”。

资源民族主义与全球供应链安全

中国稀土政策的调整引发了一场关于“资源民族主义”的全球辩论,一方面作为主权国家,中国完全有权对战略资源实施管制,正如美国限制高端芯片出口一样。

另一方面稀土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又使其具有某种“全球公共产品”属性,这种矛盾在风电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的海上风机磁体组件到货率回升至85%时,原本预计的1.2GW新增装机缺口才得以避免。

欧盟的处境最能体现这种两难,一方面欧盟对中国稀土磁体的反制清单(涉及光伏逆变器、工业机器人)被迫暂缓实施,另一方面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因此重启。

这种“既依赖又戒备”的复杂心态,促使欧盟加速推进“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到2030年将战略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降至50%以下,但现实是残酷的,澳大利亚在马来西亚的工厂,直到2025年5月才开始首次分离重稀土,且主要产品氧化镝的产能微不足道。

中国在道德层面的应对颇具智慧,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文浩的声明平衡了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出口管制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但我们将继续履行国际责任,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

这种表述为中国在稀土博弈中保留了道德高地,同时也暗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关键资源的控制权最终仍取决于实力而非道义。

结语

真正的管制艺术不在于永远收紧,而在于收放自如,不在于全面禁运,而在于精准调控,当美国企业为6月的“开闸放水”松一口气时,中国已经通过这次“压力测试”确认了两件事:

第一是全球产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想象,第二是稀土作为战略筹码的有效性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随着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爆发,稀土的战略价值只增不减,毕竟最高明的战略不是让对手因恐惧而屈服,而是让对手因依赖而自律。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

参考资料:

对战略矿产走私出口““零容忍、出重拳””!这次会议信息量巨大

2025-07-21 矿材网

特朗普投资几百亿开发稀土,中国突然传来消息,对美出口暴涨6倍

2025-07-22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