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刚拿到手, 美国就飘了, 要推翻协议框架? 中方已备好万全之策

  • 2025-07-26 17:10:47
  • 955

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6月中国稀土磁体对美出口同比暴涨660%,单月出口高达353吨。美国商务部在最新季度报告中承认,“全球80%的稀土加工产能依然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短短数月,稀土牌局风云突变,全球供应链神经紧绷。资源之争,早已超越市场,进入主权与博弈的深水区。

谈判桌上的新剧本

4月,中国将镝、铽等关键稀土物项纳入出口许可证管制目录,引爆市场。美企新能源订单频频中断,部分合同重签。新能源、军工、芯片——稀土供应每一次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全球产业链。

中国并没有被动应对。5月到6月,稀土磁体产品大规模“待审批”,审批节奏成了中方调控的重要信号。谁能拿到批文,不只看产能,更要看对话对象的态度。中方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6月,中美代表在日内瓦、伦敦会谈。美国愿意退让部分关税,中国则坚持“依法审批出口”,但没有承诺“全面放开”。美方“关键矿物合作机制”邀澳大利亚、加拿大、越南等国参与,实际效果难以撼动中国主导地位。每一次出口调控都令市场猜测,中方下一步到底是松口气还是再收紧。

6月出口暴涨背后,是4月暂停出口带来的全球供应链混乱。新能源企业采购经理人一度焦虑,等到审批节奏一松,所有积压订单瞬间释放,才有了单月660%的指数级反弹。但这一轮“放水养鱼”,并非恢复常态,而是一次策略性释放。美国没有拿到任何出口配额锁定或长期供货条款,短期调节远未构成战略托底。

“石油清单”暗战

6月末,美国财政部长在闭门简报中抛出“新议题”——要求下轮中美经贸对话把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采购纳入协议。

美方试图将稀土出口与中国进口俄伊原油挂钩,企图以协议“补充条款”形式压制中国能源自主权。这背后,是美国对全球能源版图的深度焦虑。

消息传出,全球能源观察机构密切评估美国想把“中国买石油”列为禁区的可能性。欧盟、印度等国未全面配合对俄能源制裁,印度自俄油进口同比暴增。美方对中国能源采购的“叠加条件”,本质是掏空协议、推倒框架的策略试探。

中国表态毫不含糊。外交部重申,能源采购完全基于市场自主选择,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干预与非法单边制裁。“能源采购不容干预,稀土出口自主调控”,中方底线鲜明。

7月中旬,稀土出口节奏明显收紧,审批速度下降,部分企业反映“略慢”。中方用实际行动反制美方,既没继续放量,也加快落实中俄、伊朗能源订单,强化主权自主性。

技术壁垒与全球依赖

全球80%的稀土加工能力和绝大多数钕铁硼磁体专利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美国MP Materials即便在内华达开矿,最终仍要将矿砂运回中国提纯。特斯拉动力电机、苹果新一代芯片、F-35战机——核心部件都离不开中国稀土和磁体。

6月出口激增,集中在民用终端领域。军用关键磁体审批门槛极高,是中方早早设下的分层防线。美国既拿不到出口配额锁定,更无法换来战略稳定。美方依旧依赖中国加工链,所谓“关键矿物合作机制”只是纸面方案。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异军突起。宁德时代获宝马46亿美元电池订单,比亚迪欧洲销量翻番,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成美方产能依赖点。中方在新能源、稀土、能源进口等领域的主动权不断强化。市场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出口额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稳定器”。

美国手中牌并不多。全球产业链依赖中国,通胀高企,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巨大。美国通胀率已突破9.1%,美方对中国稀土、能源、供应链高度依赖。澳大利亚铁矿石贸易教训犹在,港口存矿严重,最终主动要求恢复对华贸易。

美方持续施压,试图通过谈判加码、协议变动等方式突破中国底线。每一次出口松动,都被美方当成“台阶”,试图再要更多。

中国则用精准调控、技术壁垒和主权底线应对。谈判桌上,“稀土+能源”打包交易被中方坚决拒绝。美国久攻不下,反而暴露自身供应链脆弱。

全球供应链现状表明,美方未能真正实现稀土、能源等核心领域的供应链替代。中国对全球磁体市场的调控能力前所未有,军用关键磁体出口审批极高,民用为主,分层防线确保产业链安全。

稀土局势下的全球回响与中国底气

中国稀土企业对出口量的精准调控显示,整个产业链从开采到终端出口都牢牢掌控在中方手中。7月,稀土出口配额调整成为市场风向标。

美方越加码谈判条件,越暴露其供应链脆弱性。全球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俄伊能源进口多元化、印尼天然气管道接近贯通,全球能源结构进入新一轮动态平衡。

中国对美极限施压的经验极其丰富。曾经的芯片断供、铁矿石摩擦、矿产管制,每一次博弈都让中方在谈判桌上更具主动权。中国坚决不做“谈判人质”,稀土出口自主调控,能源采购自主决策,主权不可让步。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升级,已成为中国对外博弈的“压舱石”。

中美稀土与能源谈判,远未到终局。美方一次次试图加码条件、推翻协议框架,却无法撼动中国全球稀土产业链的主动权。中国用精准调控、技术壁垒、强大供应链和坚决主权意识,牢牢把握战略节奏。

未来的资源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出口数量之争,而是整个国际秩序、产业链安全和国家主权的系统博弈。每一次谈判桌上的“节奏变化”,都映射着全球力量格局的微妙变化。

中国的战略自信,来自于对全局的把控、对规则的主导、以及对未来的长远布局。谁能在这场权力、资源与规则的较量中笑到最后,世界都在看。

参考资料:

光明网:2025-07-18 10:13:国安部披露:部分国家窃取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