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双碳”指数报告: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展现强大韧性
- 2025-07-26 06:11:50
- 378
经观ESG
经济观察网实习生张跃然/文7月24日,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布。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在多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主要省市能源转型和电气化加速推进,中东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报告也识别出风光电力消纳压力增加、累积生态环境影响有待重视、高耗能产业亟待脱碳、能源基地排放有待分担等一系列挑战,并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为客观反映“双碳”进展态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修订了由3个一级指标,以及9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国省级双碳指数(PCNI)评价体系,并据此对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进行了评价,同时并对热点省份开展了行动路径研究。
为了进一步研究重点区域的双碳进展,切实将双碳行动聚焦于气候危机应对,课题组还特别邀请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重点区域开展气候行动力指数研究,作为不同颗粒度下绿色低碳行动回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员柴麒敏重点介绍了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重点区域开展气候行动力指数研究,从碳排放、能源产业转型、政策机制创新、区域协同等方面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优势。
柴麒敏进一步表示,长三角作为区域一体化治理典范,科创与治理领先,有最多生态环境与双碳研究机构及完善生态环保协作体系,产业协同深入,依托G60科创走廊等组建跨区域产业链联盟;京津冀聚焦能源互联与产业疏解,能源输送能力最强,借“四横三纵”特高压输电走廊构建跨区域清洁能源输送网络,形成“疏解—承接—升级”产业协同范式,雄安新区集聚大量科技企业;粤港澳主打交通一体化与机制对接,交通基建最超前,城际铁路规划建设28条线路优势显著,且跨境机制完善,通过粤港、粤澳联席会议等为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导向,三大区域各展优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本次评价报告涉及2022—2023年和2023—2024年两个年度。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在两个年度的评价中稳居榜首,上海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在2023—2024年度评价中表现突出。最新年度得分进入前十的还有吉林、广东、四川、江苏、重庆、福建和湖南。而河南、黑龙江、海南、湖北和浙江处于中游偏上。
本次评价报告发现,在多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本次评价的两个时段跨越疫情后期和疫后经济社会恢复期,两年度评价得分先抑后扬:第一阶段“排放趋势”分指数得分显著下降,导致总分首次出现下行;第二阶段得分重拾升势,27个省市得分上升或持平,总分也达到4个评价年度的高点。
报告还指出,可再生能源继续高歌猛进,但生态环境累积影响不容小觑,风光电力消纳压力持续增加;东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绿色制造有待向上游延伸;能源基地省份面临排放压力,外送电源排放亟需责任共担;区域协同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政策联动机制有待强化。
基于2022—2024年度省级双碳指数评价报告,课题组提出对主管部门的政策建议,即全国一盘棋推进碳达峰,坚持目标导向,落实国务院碳排放双控及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要求,为“十五五”设定总量控制目标并推动向省级分解。建议各省区市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资源禀赋状况,找准自己的定位,结合“十五五”规划,将减排任务向地市分解,并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分行业碳达峰路线图。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表示,本次课题组对省市、区域提出了特别建议,即探索跨省能源输送的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跨省能源输送的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是实现区域协同降碳的关键,尤其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背景下,需平衡能源输出省与输入省的权责。通过政策等手段不断调整和优化,尝试通过推动消费端碳排放核算:在“全国一盘棋”框架下,试点将外送电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含调峰煤电)按比例分摊至受电省份责任范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合规监察委员会原主席兼执行局局长、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唐丁丁表示,基于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与新能源资源禀赋和建设布局,呼吁建立区域间的碳补偿机制,同时特别指出,全球贸易重构和关税战对中国减排包括地方规划战略也会有影响。因此,应当把全球贸易关税战以及国内重大投资项目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也纳入到整个未来双碳达标以后全国整体减排的战略规划设计当中。
公共政策学者杨尚宝表示,从双碳指标来看,也显示出了当前经济的韧性,这种韧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能源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倒逼高能耗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及碳关税压力,也促使企业通过技改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三是国家政策的强力驱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大量资金投入支持绿色发展,政策引导与项目支持为碳指标向好提供了关键支撑。
杨尚宝建议,在“十五五”规划中,应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作为重要抓手,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