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全球top10, 配套宝马MINI 蜂巢能源建成2.3GWh半固态电池产线
- 2025-07-19 08:29:58
- 865
经历产业洗牌与周期调整阵痛后,蜂巢能源正展现出凌厉发展态势。
日前,行业机构发布的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显示,蜂巢能源以10.5GWh的装机量排名全球第10,同比增长高达110.1%,是榜单中唯一实现三位数增长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蜂巢能源连续十个月位列TOP10榜单,表明该公司已站稳行业第一梯队。
蜂巢能源站稳全球TOP10,主要得益于其向国内和国际头部客户配套电池数量的快速增长。据蜂巢能源透露,截至今年6月,该公司已经向Stellantis集团配套12.8万套短刀电池系统,向宝马MINI配套11万套电池产品。
不止于此,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还拿下了一家央企的eVTOL电池定点。据悉,参与该项竞争的电池企业有十余家,其中不乏第一梯队企业,蜂巢能源是最终入围的三家电池企业之一。
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赛方面,蜂巢能源也露出锋芒,该公司已经拿到宝马MINI换代车型半固态电池项目独家定点,目前蜂巢能源已经建成2.3GWh半固态电池产线。
据电池中国了解,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6.6GWh,在7月10日于南京举办的蜂巢能源2025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表示,该公司今年将冲击47GWh交付目标,这意味着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下半年该公司将要交付30GWh电池。
从成立之初的“高歌猛进”,到大浪淘沙阶段的经营阵痛,再到2025年重回头部阵营,进入增长快车道,作为蜂巢能源董事长的杨红新,在供应商大会上不仅直面回应了企业发展之初的痛点和走过的“弯路”,还对涅槃之后的蜂巢能源战略规划、差异化竞争、前瞻技术布局,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更为清晰的思考与分享,并预计到2026年,蜂巢能源将实现扭亏为盈。
01
练内功
持续降低制造成本,业绩不断改善
当被问及“蜂巢能源2026年将要实现扭亏为盈的底气来自哪里”时,杨红新直言,过去蜂巢能源一直不盈利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成本太高。一是过去基于对市场需求的预判,新产线、新项目太多,导致停复产较多,“很多产线停停做做,新产线爬坡时间又长,这是过去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闲置产线多,导致产能利用率低,闲置产线折旧导致亏损加大。
为此,蜂巢能源向精益生产转变,通过技术、制造、采购来降本。刀刃向内的变革已经取得积极效果。据统计,蜂巢能源的报废率同比下降了28%,一次良率超过了90%,呆滞库存2024年降低了62%,2025年预计会继续下降34%。
杨红新表示,随着蜂巢能源近年来不断提升产线和产能利用率,叠加新一代产线整体设计成本下降了14%,闲置产能折旧降低,将使得该公司过去高昂的制造成本,得以大幅下降。
当然,实现盈利更为重要的是凭借产品优势,不断壮大客户朋友圈,从而实现确定性的订单增长。
据杨红新透露,今年蜂巢能源在动力领域新配套车型将超过25款,同时新开拓车型预计将超过45款,全年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42.8GWh,同比增长78%,“上半年月度出货量维持在3GWh左右,(从配套车型订单需求来看)预计9月份将突破4GWh,11月份将突破5GWh。”
以短刀电池为例,短刀电池目前已经成为市场主流电芯品类之一,近年来包括长城、吉利、广汽等多家车企,以及电池企业开始重点布局。
作为短刀电池的开拓者,蜂巢能源预计今年其短刀电池累计交付量,将突破100万套。截至今年6月底,该公司短刀电池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60万套。
02
差异化打法
提前布局细分赛道,破解行业内卷
据统计,今年1-5月,蜂巢能源在国内的插混电池和三元电池等细分市场,装机量排名分别为第三和第四。
当前,动力电池内卷、价格战日趋激烈,面对这一局面,蜂巢能源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对现有产品“加量不加价”;另一方面继续积极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找高利润场景赛道,实现盈利持续改善。
杨红新表示,2025年,蜂巢能源将围绕“领蜂2030”战略,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以海外为翼”积极拓展全球市场,让领蜂的技术和产品走向世界舞台。
据电池中国获悉,除了已经开始大规模向Stellantis集团、宝马MINI供货,蜂巢能源今年在动力领域新拓展了Vinfast、现代起亚等海外客户。杨红新表示,今年1-5月,该公司电池海外出货量同比增长317%,在TOP10电池企业中增速第一,预计全年其海外出货量将同比增长94%,占蜂巢能源全年总出货量的26%左右。
此外,蜂巢能源储能产品已进入欧洲、中东、亚太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累计项目已超200+个,遍及30余个国家,预计2025年全年其累计销售可达5GWh,2026年将达到8GWh。
技术路线上,蜂巢能源坚持三元、铁锂并进,根据不同场景需求优化布局,实现技术互补、效益最大化。对此,杨红新表示,增混车型电池包做大已经成为行业趋势,对于搭载50度电以上的高端增混车,三元电池优势明显,而目前这一市场门槛高、竞品少,蜂巢能源在这一技术领域中优势明显。
在产品策略上,蜂巢能源坚持纯电与增混同行,全方位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构建更完善的产品矩阵。
蜂巢能源高级副总裁、技术中心主任张放南表示,面对市场竞争,蜂巢能源EV+PHEV+HEV全面发力,打造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的蜂行短刀电池、龙鳞甲电池、远路电池、堡垒电池,以及大刀储能电池“4+1”产品品牌,实现全场景覆盖。
其中,针对增混场景,蜂巢能源推出了现阶段全球最大电量的增混电池——“堡垒电池”2.0:带电量达到80KWh,支持400km+超长纯电续航,能量密度188Wh/kg;且具备6C超级快充,仅需8分钟即可完成30%~80%SOC的充电,大幅提升了出行便利性。
进阶版蜂行短刀:通过负极微晶重组技术、低粘超导自修复SEI电解液、多重温控技术以及热复合飞叠工艺等多项核心技术,实现超充6C快充的条件下,电池安全和长寿命也得到充分保障。
龙鳞甲电池2.0:采用高集成“三明治”结构,上下壳体与电芯粘接,Z向释放5~8mm,体积利用率提升2~4%,电量高达65kWh,采用800V架构,具备5C充电,保证高温55℃下热失控相邻不蔓延。
半固态电池方面,蜂巢能源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
此外,蜂巢能源还突破了末端快充技术,短刀电池支持末端快充,通过多因子融合充电策略,80%SOC以上充电缩短25%。
03
电池领域仍是“马拉松”竞赛
市场格局仍未定
今年以来,整车、电池企业都在押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并逐渐形成“超充和固态是电池技术的进化方向”的判断。
从实现路径上,叠片或将是实现超充和固态电池量产的“最优解”。以固态电池为例,由于固态电解质脆,易断裂,不论是氧化物、硫化物还是卤化物,叠片都是目前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唯一技术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蜂巢能源在创立伊始,就坚持叠片工艺,并已经迭代到第三代——热复合飞叠技术,生产效率、良率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也为蜂巢能源在超充、固态赛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蜂巢能源已经在短刀超充、增混超充,以及末端真快充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应用经验,同时在半固态领域已经获得宝马MINI、央企eVTOL等客户的认可。当叠片工艺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主流工艺时,蜂巢能源过去多年积累的优势,或将成为扭转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
- 上一篇: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 下一篇:面瘫哥被捕